数据中国“百校工程”产教融合创新项目的成功申报,池州学院视之为开拓应用型专业的一个重要契机,以空前的力度支撑项目的开展。不仅以逾千万的平台建设打造硬件基础,集全校的师资力量配合大数据方向的专业建设,尤为重要的是,学院坚定落实“共建、共融、共赢”的产教融合思路,充分发挥合作办学方曙光瑞翼教育在人才培养和开展行业应用方面的经验和优势,校企互补的良好效应获得了业内专家的高度认可与地方政府的瞩目。
对于池州学院来说,大数据专业建设从无到有,从项目申报获批到项目实施、招生再到成立曙光大数据学院仅仅几个月的时间,我们需要解决师资问题、办学场所问题、科研团队建设问题、二级学院组织架构问题等等,在曙光和校领导大力支持下,排除艰难在开学初期完成了所有问题,迎来了第一届曙光大数据学院的学生。曙光大数据学院招生后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形成明确有效的专业发展思路,找准产教融合的突破口。基于学校的基础和定位、地方产业的发展态势,池州学院与曙光瑞翼教育形成一致的共识,就是以匹配地方发展战略的行业应用作为协同办学的核心引擎。一方面,整合校企科研力量,依托数据中国“百校工程”平台建立起开展行业应用的科研团队,定期开展行业探讨和学习,同时选拔优秀学生组建学生科研团队,以企业工程师、老师、优秀学生开展多维度的整合,采用工程场景、一对一的培训、学习方式;另一方面,实施以行业应用为支点重建教学过程的改革思路,建立起与现代科技和产业前沿相契合的全新的学习场域。
池州市作为长江南岸重要的滨江港口城市,地处安徽省“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天平湖)旅游区的核心区域,非常适合发展全域旅游这一旅游产业的新模式。它通过旅游打通工业、商业、房地产、手工业等产业链条,融合互联网、金融、文化等产业支撑旅游产业再升级,从而提升城市的整体实力,因而也是池州市政府着重推动的发展方向。
池州学院抓住地方发展的机遇,基于“百校工程”的平台和技术,制定了全域旅游大数据平台的规划和解决方案。该平台由旅游数据接入、旅游数据中心和旅游产业检测中心组成,包含用户画像、人流分析、舆情分析等大数据应用,采用多种大数据分析方式,对旅游大数据进行多角度处理,从而对旅游行业市场细分定位,对旅游产业及旅游舆情进行实时动态的监测与预测,指导旅游市场的营销策略,创新旅游行业的需求。该方案不仅获得池州市政府的高度认可,池州学院大数据专业的建设也成为池州市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目前,市旅游委员会、信息办等部门正在与学校联合推进相关大数据应用的开展,而未来市政府还将与池州学院联合建立以旅游大数据为重点的数据研究院。
在开展旅游大数据所建立的技术力量的基础上,池州学院也快速在教育大数据、健康大数据、电商大数据等多个领域开展行业应用,并且辐射到周边多个地区。丰富的行业应用为大数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全新的教学条件,也为教学创新提供了可能。
池州学院大数据专业的教学,不仅立足于学校教学经验的长期积淀,也充分意识到并发挥了合作教学中企业方的优势和特点:
一、是对于产业前沿发展的反应更为敏锐、直接。
二、是对于企业需要的人才特征有更深入的理解。
三、是对于企业中培养人才的途径有着丰富的经验积累。
因此池州学院在教学创新中,始终坚持教学活动要在与行业项目的关联中发生。不同水平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渐深入地参与实际行业项目的协同工作,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培养专业技术能力和相关素质。与传统的注重基础理论的自下而上的培养相并行,引入自上而下的教学,让学生首先获取对行业项目工作的整体理解,再随着项目工作深入的需要,寻求对局部、细节、机制的理解。通过这种与产业场景匹配的教学,学生的自我学习、合作学习、自学自授等方式也成为学习活动的重要内容。近日,在池州学院数据中国“百校工程”入校评估验收工作中,评估专家组对于人才培养的成果给予高度评价,通过校企联合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有非常显著的提升。
随着《意见》的发布,“发挥企业重要主体作用,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已经成为产教融合的指导性原则,构建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发展格局也已成为各级政府、发改委等部门的重点任务。可以预见,池州学院的数据中国“百校工程”建设也必将迎来更大的机遇和动能。
—-池州学院曙光大数据学院院长 方曙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