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义信 | 国际化工程教育认证的探索与实践
发布时间:2019-04-10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与发展中国家工程科技院共同主办,曙光瑞翼教育承办的“数字丝路产教融合研讨会”在北京联想产业园圆满举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府与高校、国际工程教育专家、高新技术企业代表、来自国内近80所高校领导、专业教师等200余位嘉宾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85.jpg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前理事长、AETDEW院士、教育部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前副主任钟义信院士从理论、实践与体会三个角度解读了国际化工程教育认证的探索与实践,主张用开放和交流来实现国际工程教育认证在中国高校的落地生根。


工程教育需保持系统的开放性


钟义信院士在“国际化工程教育认证的探索与实践”的主旨报告中指出:工程教育系统绝对的封闭,百分百的封闭,没有与对外环境的交流会置于危险的处境,避免问题的出现需要保持系统的开放性,与系统的外部因素进行环境的交流,系统就会有活力,系统就能够不断的发展。开放与交流不仅仅涉及教育领域,经济领域、社会领域、政治领域等各个领域都要求走向开放与交流。


中国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如何走向国际化


103.jpg


2006年,中国教育部在全国启动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中国工程教育走向开放走向国际进行国际交流的里程碑。工程教育国际化交流开始由社会组织机构自发转变为以教育部为首由上而下重视关注工程教育的专业认证问题。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在国际有着基本评判标准,以华盛顿协议为代表。华盛顿协议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规范化与影响力较大的国际标准,也是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最低标准,评估考核的工程专业认证实际等效于华盛顿协议,就可以获得工程专业认证的资格。院校申请的专业认证满足国际工程教育认证的基本标准(华盛顿协议),并且学生专业能力满足国际化标准认证的要求,间接满足了大学教育工程师认证基本标准。


13.jpg


2006年,中国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在全国展开了相当广泛的试点工作,申请工程专业认证的院校必须自行评估专业能力,并提交评估报告到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并接受认证专业领域知识建构完全匹配的专家审核是否可以进入工程专业认证的流程。


由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委员会派驻专家到院校依据国际工程专业认证标准(华盛顿协议)逐条的考核和审查,包含学生水平、考试成绩、实践能力、教师结构与工程经验、工程教育需求的实验设备、实训场地、实训条件以及社会评价(包含毕业生就业能力评价)等方面,审核是否等效于华盛顿协议的国际认证标准。工程专业认证符合合格标准的院校获得三年有效的认证资质,建设标准比较好并且全面的院校可获得六年有效的认证资质。经过长期的实践发展,全国已有上千个专业点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2013年,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委员会聘请国外专家参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进程中,同时,也申请加入华盛顿协议国际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机构。


2015年,由教育部向中国科学院申请成立的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为第三方参与并组织工程专业认证,这一举措符合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流程,也能客观有效的开展评估工作。


2016年,中国成为了华盛顿协议国际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机构的正式成员。截止2017年底,有846个专业点通过与华盛顿协议实际等效的工程专业认证,近千个专业点进入全球工程教育认证的第一方阵。


国际化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如何在中国高校落地生根


14.jpg


钟义信院士从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走向国际化的分析总结中提出了以下的几点心得体会:


培养学生具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成为工程教育最关注的问题。在数字化智能化产业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正确的认识复杂工程问题并且工程实践要求学生具备的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成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非常明确的问题。


工程教育专业实践要与产业界、优秀的企业有着紧密的合作,院校师资资源要求具备丰富的工程经验背景参与人才培养教学全过程,学生要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学会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注重培养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并存的应用创新型人才。面向复杂的工程问题,要求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表达能力、交流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了解国际与国内整个工程的最新动态与发展方向。


在人工智能发展的背景下,工程教育专业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未来,无论是理论或者实践工作,人要学会从事创造性的劳动,而机器完成有程序性自动化的工作,人机相互结合,社会生产力才会得到迅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