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任陈锋在“产教融合平台项目建设经验交流会”上,提出了中心产教融合创新实验项目向“大平台+”进发的战略目标,明确了“大平台+”战略是以虚实相生的产教融合平台架构服务国家发展的顶层战略。通过平台上各类主体、资源相互交汇,形成多维、开放、连接、融合的共生体系,基于知识和数据底层架构的新主体、新制度不断迸发,形成万物感知、互联、交互、协同、创生的发展体系。
数据中国“百校工程”项目,作为中心以平台化、网络化、生态化思维构建的产教融合发展平台,其核心目标就是向“大平台+”演变,向创新生态系统演变。2020年,数据中国“百校工程”项目在平台化演进方面将有哪些规划和举措?面对此次疫情的重大社会事件,该项目又为高校提供了哪些支撑和帮助?今天的“大平台+演化进行时”专栏将推出数据中国“百校工程”项目的实施方曙光瑞翼教育合作中心总经理张晋荣先生的访谈纪实。
“百校工程”项目已经历经近四年的建设,项目的平台化设计目标的实现情况是怎样的?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联合中科曙光发起的数据中国“百校工程”计划,是在全国范围内逐步遴选百所地方高校,围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进行产学合作、专业共建,并且把合作院校、引入的战略合作伙伴,包括科技企业、科研机构、政府部门等,打造成一个协同合作的联盟形态。
“百校工程”项目的规划包含三个层面的平台化建设——
一是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建立基于高校的综合性平台。该平台包含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社会服务、继续教育等功能。目前,在合作院校中,经过2到4年建设的首批和第二批入选院校,已经建立起围绕行业应用开展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及完善的线上教学平台,通过与当地政府部门及企业共建大数据研究机构等途径,协同开展行业应用,初步实现了精准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专业建设目标。
二是通过校际合作,使一校一地的合作演变为百校百地的合作。“百校工程”项目利用项目院校平台互联、专业交叉的优势,推动建立多个跨专业校际协同平台,例如太原理工大学牵头成立的工业大数据协同科研平台、北华航天工业学院牵头成立的遥感大数据协同科研平台、西南大学牵头成立的农业大数据协同科研平台等等。
三是通过百校联网,打造创新生态系统。通过前期建设,各院校联网形成的“大数据应用协同创新网络”,实现了平台资源与大数据应用的共用共享。由于百校工程项目所具有的规模化效应,目前已经引入上海数学中心、联想集团、博韩伟业等战略合作伙伴,协同创新大数据、人工智能行业应用,逐步形成具有完整产业内涵和技术内涵的大数据超级平台。同时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背景下,项目也推动国内与国际相结合的发展,与发展中国家工程技术科学院共同发起了数字丝路“百校工程”计划。
在这次疫情中,“百校工程”项目是如何应对的?项目的线上教学平台发挥了什么作用?
这次疫情对于高校的运行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对于“百校工程”项目的运营也是一个考验。疫情发生后,基于“百校工程”项目的特点和优势,我们立即提出两项工作任务,一是迅速开展抗疫相关的大数据服务和应用研发,一是充分发挥在线教学平台的功能,支撑高校特殊时期的教学。
成都医学院作为项目院校,迅速响应,利用“百校工程”平台强调的大数据分析和计算能力,为市、区、街道、社区提供实时的疫情数据分析。同时也与洛阳理工学院一起,历时五天五夜的奋战,迅速研发了疫情管控下的“健康状况管控平台”。系统实现了自动统计、信息漏报错报预防、医学隔离对象精准定位等功能,可以帮助企事业单位、园区、社区等快速构建疫情管理的平台与机制。平台上线半天时间,就有三家企业对接部署。
在此次疫情中,项目的LSN线上教学平台,对于项目院校的教学保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远程操作快速形成新的工作模式,通过远程办公确保了“百校工程”项目的正常运营。线上教学平台不仅解决了本专业的在线教学,也辐射到院校的其它专业,帮助学校做到了停课不停学。
行业应用的开展是产教融合平台与产业链结合发展的关键,在2020年,对此将有什么举措?
在推动行业应用方面,我们此前的主要途径是 “1+1”计划。一方面利用学校自身具有的教育数据资源优势,由企业工程师带领教师开展教育大数据应用,同时也起到辅助基础薄弱的学校提升大数据应用水平的作用;另一方面,辅助学校依据自身的地域优势、学科特点,发展出一个主要的行业应用领域。
2020年,在持续推动“1+1”计划的同时,我们将着力推动两个发展方向,建立和发挥百校平台在行业应用方面的优势。一是依靠依靠自身的技术团队以及合作科研机构的技术力量,储备和发展相关的解决方案,为项目院校开展各类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提供方案、产品与技术支撑。目前,我们已经实现的大数据行业应用系统接近30项,涉及政务、交通、旅游、农业、健康等十几个行业领域。二是主动推动高校协同研发大规模集成应用。我们将对大规模集成应用在系统、应用和技术层面进行分解,依据项目院校的学科优势、技术特点以及地理位置等特征,确立各院校可以参与实现的功能,实现校际协同创新。目前已经开始或达成框架协议的项目,包括与北京国育农校通科技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合作的农校通项目、与纪年电气技术有限公司合作的智慧电力项目等一系列计划。
“百校工程”将如何与地方政府的信息化建设结合?
随着政府职能向服务型的转变,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广泛应用,政府的业务流程正在走向互联智能、全方位整合的阶段。“百校工程”作为推动地方高校转型改革的战略性项目,参与到地方政府信息化建设是精准服务地方发展的一个关键性方向。因此在大数据平台环境的设计中,智慧政务的相关技术特征和技术要求已经纳入到考虑的因素,政务大数据是百校工程所搭建的大数据生态中一个重要领域。而服务于地方政府的信息化建设也是百校工程所培养的大数据人才一个重要的就业方向。
在产教融合平台化发展的趋势下,未来将如何打造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新形态?
我们在人才培养方面始终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产业为导向的定位。未来在平台化建设的基础上,我们也将持续推动教育形态的创新,构建新型的学习场域,打造智慧学习工场。一是利用与产业的充分融合,构建行业人才的成长环境,包括行业级的工作环境,一是利用在信息技术,尤其是在教育大数据领域具有的领先技术优势和数据资源优势,打造更加多样化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在实现多元化学习方式的同时,做到散而不乱,智慧管理。
在具体实施上,我们主要将通过三个课堂的建设来完成。第一个是线下的传统课堂,逐步把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运用进去,记录学生的学习行为,采集教育大数据,实现智慧化教学管理。第二个是在线的课堂,利用充足的在线资源,支撑面向全校的大数据-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以及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第三个面向创新应用能力培养的瑞翼工坊,通过项目参与带动学生的创新创业和竞赛成绩。
作为战略性的产教融合项目,“百校工程”如何在大数据的计算资源和人才培养层面推动中国大数据生态的建设?
“百校工程”是在大数据领域,由地方高校参与的最大规模的产教融合项目。它通过联网形成的大数据超级平台,是国内目前唯一集成了数十所高校节点的分布式计算平台,具有100PB的数据规模,50万通用核和100万流处理核的计算能力,这一平台所整合的硬件实力、计算资源足以支撑它参与到影响大数据技术的未来走向的前沿研究,成为我国大数据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支点。在人才培养方面,通过校企共建大数据学院,以企业工程师和高校教师的双师培养模式,培养应用型大数据工程师。5-10年间,每个大数据学院计划培养1000-2000名数据工程师,总计要培养10-20万数据工程师,这一人才资源将会成为中国大数据生态的重要基础和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