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贩卖黑色产业链猖獗 大数据时代谁给隐私上锁
发布时间:2018-01-15
网上约车、叫外卖、购物、导航……互联网给人们提供生活便利的同时,也让大家成为了一个不折不扣的“透明人”——微信昵称、头像、位置、通讯录,甚至身份证号码、银行账户都“祼奔”在互联网海量“大数据”当中。在近日举行的2017网络“新枫桥经验”高峰研讨会上,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副局长钟忠表示, “2017年至今,公安机关侦办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件中,涉及的犯罪嫌疑人多达1.5万人。” 近年来,随着网络科技的日新月异,个人信息泄露事件屡见不鲜,网信安全乱象屡打不绝。大数据时代,防范个人信息“裸奔”刻不容缓。
01、个人信息泄露已成黑色产业链
“网络用户个人信息的泄露和倒卖到了十分猖獗的程度,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网络个人信息倒卖产业链,对全体公民的信息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侯义斌委员如是说。2017年6月,浙江宁波警方曾破获一起案件,“上游卖家”程某出售的公民信息高达1.2亿条之多。2017年12月伊始,福建警方就已接到多起针对老人的电话诈骗,诈骗分子掌握大量老年用户的真实信息,目标明确地展开骗局且成功率极高。而就在不久前,360公司还配合深圳警方进行了通信网络治理专项打击,向深圳警方提供了10万余个被标记超过500次的骚扰电话线索……这类例子不胜枚举。此前据新华社报道称,在网上只需要花费700元钱,就能买到同事的个人信息,包括开房记录、名下资产、乘坐航班,甚至网吧上网记录信息,整个交易已跃升到了“平台化”的地步。业内人士反馈,这条产业链里所有的流程基本上都是过了好几手,数据之庞大可能超过了很多人的想象。仅2015年下半年至2016年上半年,因垃圾信息、诈骗信息、个人信息泄露等造成的总体经济损失就高达915亿元,贩卖个人信息已然形成一条黑色的产业链。
02、是谁盗走了你的个人信息
来自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的一份专项调查显示,几乎所有消费者均遭遇过陌生推销,65%的消费者表示信息骚扰已严重影响其工作和生活。保险、理财和房产中介成为个人信息滥用的重灾区。同时,商家在对个人信息的收集和使用中普遍存在不正当、不必要与不规范等问题,经营者通常不向消费者明示收集、使用其个人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93%的消费者曾经被要求提供与消费无关的个人信息。另外,由南方都市报社和中国人民大学未来法治研究院等近日联合发布的《2017个人信息保护年度报告》指出,你的个人信息随时可能被泄露,包括现在最时兴的无人机、儿童智能玩具、扫地机器人等,都可能成为监视你的“间谍”。甚至,一款你从未使用过的APP也能掌握你的信息,给你发来指名道姓的短信。工信部每个季度都会发布“问题APP”的榜单,在上面出现的手机APP都是存在诸多“陷阱”。
03、大数据时代个人隐私何处安放
近年来,大数据在广告、金融、医疗、出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不仅推动了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的数字化转型,也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智能化、便捷化。如何切实保护用户权益、促进数据合规运用、建立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已成为摆在数据合规发展面前的问题之一。有些网友觉得自己不是什么名人,个人信息泄露也就泄露了。其实这种观念是不对的。个人信息对于很多保险公司、广告公司、淘宝店铺甚至想偷钱的不法分子而言都是重要资源,用户因此“踩雷”只是几率的问题。大数据时代,信息安全方面,主动保护和被动保护需要双管齐下。当前,网络安全监管“九龙治水”现象依然存在,权责不清、各自为战、执法推诿、效率低下等问题尚未有效解决,法律赋予网信部门的统筹协调职能履行不够顺畅。因此,需要法律法规为个人隐私“保驾护航”,提高不法分子的违法成本,对于网站平台的监管更加严格,规范大数据的搜集流程,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及时向公众提供预警信息;用户也需要提高自身的相关意识,在可能涉及个人信息的场景中提高警惕。而在被动保护方面,则需要建立事后追踪机制,让不法分子无所遁形,并且在挽救用户损失方面要有应急机制,尽可能降低因为个人隐私泄露造成的负面影响。